这次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中,涉及电力、化工多个行业,但较少涉及钢铁行业,表明中央政府对高污染、高耗能行业的审批趋严。
中钢协公布,今年一季度,全行业虽有近25亿元的利润,但收入利润率却降到了0.8%,这对于拥有4.3万亿资产的行业来讲,基本可以忽略。
审批没能挡住如潮水般增长的钢铁产能。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和GDP观念的影响下,各地钢铁厂扩产。钢铁企业生产规模庞大,生产流程长,物料运输等方面,都需要地方政府的许可和支持,这导致了大量黑户企业的存在。
进入2013年,中国经济低速增长,钢铁等原料工业过剩,这为淘汰过剩产能,特别是落后产能提供了时机。现在,地方政府即便要力推钢厂,心有余而力不足,随着银行信贷转向,钢铁企业经营步履维艰,钢铁行业发展前景并不看好,行业政策收紧,地方政府割肉疼痛感会小很多,尤其是钢铁产业占比较小的地区。
当然,中央政府的执行思路在转变,意识到用集中审批方式已难以抑制钢铁产能过剩,同时破坏了市场竞争。工信部开始用类似备案制的管理方式,制定《钢铁行业规范条件》,称要探索出一条不通过项目审批来科学管理的路子,其实这也是一种简政放权。
2013年4月份,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第一批符合《钢铁行业规范条件》的45家企业,这45家钢铁企业2012年合计产量3亿吨,占当年全国粗钢产量的42.4%。工信部表示,将继续稳步推进钢铁企业规范工作,争取今年公告一到两批符合《规范条件》的钢铁企业名单。
将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不论出身均纳入,对规范企业支持发展,对于不合符规范的企业,将收紧电力、环保、交通等方面的支持。个人认为,地方政府没有限制钢铁企业生产的动力,主要工作还是要由中央政府来做。中央有两个有效手段,分别是电力和环保。电力部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。各级电力系统的官员受中央政府和本系统任命,这样,通过对非规范企业增收高耗能电价,运行市场手段,提高企业成本。环保系统也相对独立。2013年以来,京津沪城市持续雾霾污染天气,各级政府重视环保问题。钢铁企业规模大,工厂生产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,这难以逃脱当地环保局和周边民众的监督,中央政府和国家环保部还可以通过卫星云图等高科技手段,经常监控各地钢厂生产情况。
|